聚苯硫醚PPS的分子结构由苯环与硫原子交互排列,构型整齐,易形成热稳定性较高的结晶结构。同时,其分子结构使 PPS材料具有了高度稳定的化学键特性,苯环结构使PPS具有较大的刚性,而硫醚键(-S-)则提供了一定的柔顺性。
独特的分子结构使PPS材料具有很多优于其它工程塑料的性能,例如PPS材料的刚性较高,纯PPS的弯曲模量为3.8GPa,增强改性后可以达到12.6GPa。其耐热性能优异,短期耐热可以达到 260℃,且能在200~240℃下长期使用。PPS的介电常数及介电损耗角正切值均较低,并且在较大的频率和温度范围内变化较小。另外,其还具有吸水率较低,阻燃性较好,耐化学腐蚀性较好等特性。
PPS材料在力学性能、耐热、阻燃及电学性能等方面综合优势突出,改性PPS材料在电子、精密仪器、汽车、国防、石油化工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,特别是在近几年热门的新能源及5G通讯领域,更利于发挥PPS材料的优势。
在汽车领域,经过增强改性后的PPS材料具有轻质高强的特性,能够替代金属材料,在减轻汽车零部件重量的同时,还能降低采购成本。另外,由于其绝缘耐高温的特性,在汽车的电气系统、发动机组件等系统,共计上百种零件中均有应用。近几年,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,PPS材料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扩展,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模组中,主要应用于电池支架、绝缘盖板、锂电池隔膜等领域。
另外,PPS材料的介电常数较低,且在较大的频率和温度范围内差异较小,而5G通讯为了提高数据传输速度,采用了极高频的毫米波波段,导致其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较大,因此,为了保证信号传输速度,减少信号损失,介电性能优异的PPS材料具有较大应用价值。PPS 材料应用主要包括5G通讯设备,数据通讯等智能终端,以及5G衍生行业,如智慧生态物联网、车联网等领域。
PPS 材料在新能源及5G通讯领域的研究进展
1 增强增韧改性
PPS虽然具有众多优异的性能,但是其脆性较大,冲击性能较差,因此,PPS材料通常需要经过改性后进行使用。改性方法主要包括热交联改性及与其它组分共混改性,具体改性体系包括无机粒子填充、玻纤/碳纤增强、合金共混改性、弹性体增韧等。
关于纤维增强PPS材料的研究较多,其增强机理主要包括2方面: (1) 纤维体系能承载部分载荷,从而避免应力集中; (2)其能吸收冲击时产生的部分能量,避免已经形成的裂纹进一步扩散。
将不同工程塑料进行共混改性,实现性能互补,也是改性方法之一。如聚亚苯基砜/聚苯硫醚共混物体系,改善了聚亚苯基砜吸水率较高、耐溶剂性较差及PPS抗冲击性能较差的缺陷,实现了互相补充和完善。
弹性体材料的抗冲击性能较好,与PPS材料复合后,当材料受到外力冲击时,作为应力集中点,引发大量银纹,吸收了大量能量,使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显著提升。研究结果表明,添加POE-g-MAH增韧体系后,MAH基团能增强其与PPS及玻纤的界面作用,从而更加有效地吸收冲击能量。当质量分数为6%时,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提升25%,是PPS/GF体系的高效增韧改性剂。
2 导热改性
PPS作为高分子材料,与金属材料及无机非金属材料相比,其导热性能较低,导热系数普遍低于0.5W/(m·K)。为了满足特定的应用场景,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5G通讯在高频工作环境下散热,需要对PPS材料进行导热改性。
目前,改性方法主要包括采用金属填料及无机材料进行填充,其中,金属填料对于导热性能的提升显著,但降低了绝缘性能,不适用于需要散热绝缘的场合。无机填料主要包括氧化物、氮化物、碳化物、无机碳材料等。
对填充型导热绝缘复合材料而言,其导热性能主要依赖于聚合物基体和填料之间的协同作用。随填料含量增加,导热粒子相互接触,在基体内部形成导热网链,传递热量,实现提升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。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则主要取决于填料的导热性,同时也受填料形状、种类、粒径尺寸、组分构成等因素的影响。
氧化物及氮化物,如氮化硼、氮化铝、氧化铝、氧化镁等,导热性能均较好。采用氧化镁对PPS材料进行导热改性,氧化镁填料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,能形成有效的导热网链,导热系数变化明显,最高可以达到1.61 W/(m·K)。
氮化物相对而言,是一种更高效的导热填料,通过先制备BN/PPS核壳结构的复合颗粒,再进行热压工艺,可以得到具有三维相分离结构的复合材料。当体系氮化硼含量为40%时,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导热率可以达到 4.15 W/(m·K),与共混方法制备的BN/PPS为2.45W/(m·K)相比,热导率提高了1.69倍。二维的BN微片在PPS基体中形成了有效的三维导通网络结构,热流能够沿着该通道顺利传输,提高了其导热性能。
碳材料,如石墨烯、碳纳米管等,也是一种高效的无机导热填料。Gu等对石墨烯进行处理,然后将其与PPS混合,当功能化石墨烯含量较低时,PPS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明显提升。当其体积分数为29.3% 时,改性石墨烯在PPS基体中形成了较好的导热网链,复合材料导热系数最高能达到4. 414 W/(m·K) 。
碳纤维在微观上是乱层石墨结构,且单层石墨结构主要沿长丝方向排布,因此,在长丝方向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,作为导热填料时,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导热通路,也能起到增强作用。以PPS材料为基体,以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为增强材料,当碳纤维含量为20%时,导热率达最高为1.88 W/(m·K)。
3 低介电改性
常规PPS材料的介电常数一般在3.4~3.5,应用于5G通讯等设备时,为提高传输效率,降低损耗,需要对介电性能进一步改进。目前改性的方法主要包括合金共混改性,低介电填料改性,以及通过特殊生产工艺改变材料的微观拓扑结构与形态。
合金共混改性及低介电填料改性主要是通过加入低介电组分,降低复合体系的介电常数。采用液晶聚合物(LCP)和PPS合金共混,同时添加了增韧相容剂,改善两者的相容性。制备的复合材料兼具LCP和PPS材料的优良性能,并且在1MHz时,合金体系的介电常数最优可以达到2.5。
另外,通过添加介电常数较低的填料,如空心玻璃微珠及低介电玻纤等,也能有效降低PPS复合材料介电常数,在挤出成型后能够将PPS介电常数降低到3以下,同时在-40~120℃ 范围内表现较稳定。将低介电无机填料进行表面偶联化处理后,可以进一步改善复合材料的强度及介电性能,制备得到的低介电PPS复合材料具有力学性能较高,电气绝缘性能稳定,加工工艺简便等特点。
改变材料微观拓扑结构主要是通过添加发泡体系或使用微发泡工艺,在材料中引入泡孔结构,提高材料的孔隙率,从而达到降低材料介电常数的目的。在PPS/PES和PPS/PEEK共混物体系中,微孔发泡后,共混物的拉伸强度、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均增大,介电常数降低。且研究表明,纳米孔与微孔材料相比,具有更优异的力学性能,但是对介电性能影响较小。
4 复合膜改性
锂离子电池隔膜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部分,主要作用是将锂电池的正负极分隔开,防止两极接触,发生短路,仅允许电解质离子通过。目前,使用较多的是聚烯烃材料隔膜,但是其电解液浸润性及热稳定性较差,在高温时有明显的收缩熔融现象。
PPS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及耐化学腐蚀性,适用于对电池性能要求较高的3C及新能源汽车产业,目前改性方法主要包括对PPS隔膜表面涂覆制备复合隔膜,以及原位复合技术。
通过非织造方法将纤维进行随机排列,形成纤网结构,但制成的无纺布孔径较大且分布不均匀,需要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进行加固成膜,改善无纺布隔膜的透气率和吸液率。王罗新等将对位芳纶纳米纤维悬浮分散液涂覆在熔喷PPS无纺布基膜上,然后进行干燥及热轧处理,得到一种熔喷PPS无纺布/对位芳纶纳米纤维复合隔膜,薄膜孔径最低可以达到0.1μm,有效解决了无纺布隔膜的孔径较大及分布不均匀的问题,且能保证隔膜的热稳定性、离子导电性能及亲液性能。
结合产业化开发的成本等因素,在该基础上进行了改性,以PPS无纺布为支撑材料,聚乙烯基硅氧烷(PVS)为涂覆材料,通过物理涂覆及干燥、热压处理,制备了PVS/PPS无纺布复合锂离子电池隔膜,与传统的聚烯烃隔膜相比,虽然厚度增加,但是仍具有良好的浸润性能,较发达的微孔结构,且比聚烯烃隔膜的放电比容量更高。
原位复合隔膜中的有机相能包裹住陶瓷颗粒及纤维,解决了涂层在表面脱落的问题,同时能够形成均一的开放式孔洞结构,但是由于团聚问题,填料的用量受到了限制。通过将PPS溶解于高沸点溶剂中,配制成均相溶液,然后利用流延机挤出并激冷,得到孔中含有高沸点溶剂的固体PPS多孔膜,再利用低沸点溶剂将PPS多孔膜中的高沸点溶剂浸出,烘干,对烘干的薄膜进行单向或者双向拉伸,热定型,冷却后得到了聚苯硫醚隔膜,熔点较高、破膜温度高、阻燃性好、厚度较薄,并且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。
在改性过程中,界面问题、轻质填料复合工艺及填料相应技术存在缺陷等均是制约PPS改性材料性能提升的重要因素,因此,提高PPS材料与其它组分间的相容性,升级优化材料及工艺,进行更多以应用为出发点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。随着新能源及5G通讯的深入发展,PPS 材料也将迎来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